在花木行業(yè),往往會出現一些苗木價格上升、供應趨緊、市場短缺等現象,這對于花木經營者是新的商機,如果掌控得好,能合理整合資源,是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。但有些苗販就想獨吞,搞壟斷經營,這是不可取的。
根據筆者掌握的情況,近兩年,至少有以下幾種綠化苗木曾經被控制過。2007年春季,金邊黃楊供應趨緊、南天竹價格上調,1株30厘米高的金邊黃楊原本只要0.6元,但在一些苗販的操控下,價格上漲了0.2元左右。今年5月,兩個分枝以上的紅葉石楠在短期內存量不多,兩年生的龍柏價格飛漲,1米以上的夾竹桃一度脫銷。苗木價格的浮動或苗木市場的短缺,除了量少價揚、繁殖成本提高的客觀原因外,不排除苗販子操控的因素。目前,市場上冠幅1米的杜鵑和高度1米以上的獨桿紅葉石楠不多見,原因之一也是被少量的苗販子收購了。一般而言,誰掌控品種的數量多,這個品種的市場價格就由他說了算。
要壟斷某個品種,單靠某一個體經營戶,往往是控制不了市場的,其承擔的風險也是很大的,通常是多個苗販子聯合控制或由某個專業(yè)合作社控制。控制產品的大戶一般對信息摸的比較準,當看到某一品種即將出現短缺時,他們便著手控制,常常采取的手段之一是付定金收購。一旦掌握了產品的擁有量,他們便采取兩方面的行動:一是先期造勢,宣稱某品種存圃量不多了,或在某產品的主產地鼓吹,或借助媒體力量宣傳;二是適當地控制產品上市,制造產品供應趨緊的緊張氣氛。
由于有些苗木市場管理缺乏手段,一些苗販子或大戶取得了苗木控制權之后便欺行霸市,肆意哄抬苗價,使苗價不能形成平等的市場競爭機制。苗木的壟斷經營導致苗木收購價不高、苗木售價上漲,損害了消費者和苗木生產戶的經濟利益。
花木行業(yè)的壟斷經營破壞了市場競爭規(guī)則,阻礙了市場競爭,其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。因此,各地花木協會要建立健全苗木市場監(jiān)控體系,加強苗木市場預測工作,形成靈敏的市場預警機制,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。同時,要引導行業(yè)自律,規(guī)范市場行為。
供稿:中國綠色時報 |